返回静安首页 返回网站首页
 
静安概况 房产信息 商家商场 社区服务 学校教育 医疗卫生
           
政府部门 创业就业 观光旅游 体育锻炼 文艺娱乐 静安交友

 

静安区概况

 

静安区隶属上海市,位于上海的市中心,与六个区相邻,东与黄浦区、虹口区、宝山区为邻;西长宁区、普陀区、宝山区交界;南临长乐路,与徐汇区衔接;北与宝山区接壤。

2015年10月,国务院批复原闸北、静安两区“撤二建一”,设立新的静安区。全区总面积37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110万,下辖13个街道1个镇,274个居(村)委会。“静安”因境内古刹静安寺而得名,地处上海市中心,周边与6个区相邻,历史文脉悠久、城市环境优美、商业商务发达、创新活力迸发、信息交通便捷,是上海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。

2017年,静安区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(区)。 [2] 2017年,静安区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。 [3] 2018年度《中国国家旅游》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。 [4] 2018年12月,被民政部确认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。 [5] 2020年10月20日,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(县)名单。 

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3.68 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7.0%。其中,第二产业增加值99.97 亿元,增长3.5%;第三产业增加值1603.71亿元,增长 7.2%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94.1%。按当年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5.98万元,较上年提高了0.53 万元。 


中文名静安区 外文名Jing'an District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地理位置上海市中部 面 积37.37 km² 下辖地区13个街道办事处,1个镇 政府驻地常德路370号 电话区号021 邮政区码20004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常住人口为 106.62 万人(2017年) 著名景点静安寺、美琪大戏院、善钟里、蔡元培故居、周璇故居 火车站上海火车站 车牌代码沪A-沪N 地区生产总值2298.74 亿元(2019年) 方 言吴语-上海话 区划代码310106 区委书记于勇 [9] 邮政编码200040 区 长王华(代) 


目录
1 历史沿革
2 地理环境
   ▪ 位置境域
   ▪ 气候
3 行政区划
4 人口
5 经济
   ▪ 综述
   ▪ 第一产业
   ▪ 第二产业
   ▪ 第三产业
6 社会事业
   ▪ 卫生
   ▪ 文化
   ▪ 体育
   ▪ 教育
   ▪ 科技
7 交通环境
8 历史文化
9 风景名胜
10 著名人物
11 城市荣誉

1   历史沿革



1947年-2015年的静安区地图


 静安区因境内古刹静安寺而得名。区境吴淞江(故道)以北,南宋嘉定十年(1217年)前隶属昆山县,后隶属嘉定县、宝山县。吴淞江(故道)以南,元至元二十八年(1291年)隶属华亭县,之后及明、清二代隶属上海县。虬江是上海县和宝山县的界河,民国初筑路时被填没。清同治二年(1863年),境域中南部被辟为美租界,后并为公共租界。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,境域南部大部分划入公共租界西区。为抵制租界扩张,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闸北绅商建立闸北工程总局,自辟商埠。1914年,法租界扩张,将境内长浜路(延安中路)、徐家汇路(华山路)以南地区全部划为法租界。故境域南部为法租界、公共租界和北部主要为华界。1927年7月,上海特别市政府接收17个市乡,次年7月,将旧市乡一律改称为区,闸北市改称闸北区。30年代,日军发动两次淞沪战争,闸北区几成废墟,成为上海市出名的棚户区。1937年上海沦陷时期,日伪将闸北区改为闸北政务署,沪北区公署。公共租界在太平洋战争前成为“孤岛”。

2016-今静安区地图


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境地分属第十区、十一区、十二区、十四区、十五区。1947年,第十四区称闸北区、第十五区称北站区。1949年5月30日,市军管会接管静安区,一度将区名改为静安寺区,1950年6月28日,复改称静安区。
解放初期,境域分属静安、新城、江宁、闸北、北站区。1956年,上海市区调整,静安区建制撤销,以富民路、常德路为界,东境划归新城区,西境并入长宁区,闸北、北站两区合并成闸北区。1960年1月,区划再次调整,撤销新成区、江宁区,将新成区成都北路以西部分、江宁区全部、长宁区镇宁路以东部分合并重建静安区。

2015年11月4日,上海市委、市政府宣布“国务院关于同意上海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”,撤销闸北区、静安区设立新的静安区。2016年3月,原静安、原闸北区“撤二建一”工作完成,新的静安区成立,始成今之境域。

2   地理环境
位置境域
静安区位于上海市中心,与6个区相邻,东与黄浦区、虹口区、宝山区为邻;西与长宁区、普陀区、宝山区交界;南与徐汇区衔接;北与宝山区接壤。全区总面积37.37平方千米。


气候
静安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处于上海“城市热岛”的中心部位,其气候特征具有以下特点:春夏来得早,秋冬出现迟;严寒日数少,初冰日出现迟,终冰日早;夏季最高气温在30℃以上的日数平均为67天,比郊区多10天;常年平均气温比近郊高出1℃左右。

3   行政区划
静安区人民政府驻常德路370号。下辖江宁路街道、静安寺街道、南京西路街道、曹家渡街道、石门二路街道、天目西路街道、北站街道、宝山路街道、芷江西路街道、共和新路街道、大宁路街道、彭浦新村街道、临汾路街道、彭浦镇,共13个街道办事处,1个镇,置73个居民委员会,3154个居民小组。


 


 

 

 

 

 

 

 

静安区地名志

 

4   人口
静安区区域面积小,人口密度高。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,每平方公里达6.4万余人,居全市各区的首位。居民来自全国各地,其中以江苏、浙江两省居多数。民族除汉族外,有少数民族22个,其中回族人数较集中。
境域早先属上海县的西北郊,原是一片农田,人口稀少。鸦片战争以后,殖民主义者在上海侵占土地设立租界,19世纪末叶,境域大部分被划为租界范围。20世纪初,境域内道路相继筑通,静安寺路(今南京西路)和曹家渡一带市面渐兴。工商业者陆续开店办厂,吸引大批外地人来上海谋生,加以历史上战乱频仍,农村连年遭灾,迫使不少人背井离乡拥来上海,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长。据有关资料测算,静安区境域范围内,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人口约有3万余人,至民国9年(1920年)人口已增加到15万余人。

抗日战争胜利后,建立静安区时,全区人口为16.8万人;到1949年上海解放时,人口增加到18.8万人。1955年底,人口增到20.7万人。

1956年2月,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静安区建制。1960年1月又重新建立静安区。由于区划范围扩大,全区人口增加到56万人。以后区划范围虽无变动,但人口逐渐减少,至1992年底,全区人口下降到44万余人。33年中,人口减少近12万人。


市中心扩大图


上海解放以来,静安区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。1951年,高中文化程度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8.59%,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.62%。至1990年,全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上升为30.05%,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上升为13.2%。
由于经济发展,社会安定,人民生活逐步改善,人口的寿命不断延长。静安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,1951年为3.63%,1964年为7.37%,1982年为15.59%,1992年为22.23%,人口老化程度为全市最高的区。

50年代,人口再生产处于无计划发展状态,平均人口出生率为33.72‰,自然增长率为26.98‰。其中1954年,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高达42.31‰和35.8‰。自1963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以来,人口出生和自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。60年代平均人口出生率下降为13.36‰,自然增长率为7.73‰;70年代平均人口出生率继续下降为7.36‰,自然增长率为0.77‰;80年代前期,全区生育出现小高峰,1983年平均人口出生率回升到15.67‰,自然增长率回升到7.72‰;至1990年,人口出生率下降为9.52‰,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.06‰。1991、1992年人口出现负增长,分别为-2.12‰和-3.49‰。全区人口已进入有计划发展轨道。

2013年静安区常住人口24.99万人,户籍人口29.61万人,常住外来人口6.03万人。静安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,在户籍人口中,60岁及以上人口为9.06万人,占总人口的比例达30.6%。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3.96岁。

2014年末,静安区户籍总户数9.99万户。其中:家庭户9.97万户。户籍总人口29.31万人,同比下降1.02%。其中:60岁及以上人口9.48万人,同比增长4.63%,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为32.34%。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2.02万人,同比增长1.0%,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为6.89%。百岁以上168人,同比增长2.43%。户籍人口出生率8.638‰,人口自然增长率为-0.961‰。年末常住人口24.86万人,同比下降0.5%。其中:外来常住人口5.89万人。

2016年末,全区常住人口为106.78万人,同比下降0.58%。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为80.70万人,外来常住人口为26.08万人

至2017年末,全区常住人口为106.62万人,同比下降0.15%。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为79.94万人,外来常住人口为26.68万人。至年末,全区户籍总户数34.17万户。户籍总人口93.93万人,其中:男性46.11万人,女性47.82万人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4.21万人,占总人口的36.4%;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.96万,占总人口的6.3%;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人,占总人口的0.02%。

5   经济
综述
上海解放前,境内无财政机构。二三十年代,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,银行业相继在境内设立分支机构,至民国36年(1947年)达43家。典当业抗日战争前仅1家,至民国36年骤增到85家。

上海解放后,先后成立区财政、税收机构。1950年8月,成立上海市税务局静安、新成、江宁区分局。1952年,区政府设财政科。1958年底,区财政科与税务分局合并成立区财政局。1960年1月成立静安区财政局。1962年9月,重建静安区税务分局,并撤销区财政局,同时在区人委设财政科。1972年1月,区税务分局、区财政科和中国人民银行静安区办事处3家单位合并,建立区财政局。1978年4月恢复银行建制。同年11月又分设区税务分局和区财政局,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。1989年,财、税机构分设,成立税务分局和区财政局。

80年代,区财政管理体制经3次变革:第一次1985年前是“统收统支”的全额财政;第二次1985年后,区财政管理体制改为“核定收入基数,固定留成加超收分成”,逐步向一级财政过渡;第三次1988年,实行“核定收支基数,包干上交,增收分成”,实行一级财政管理体制,增强了区的财力。

区财政随着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相应发展。1950年8月~1992年12月,区财政收入总计84.21亿元。1964年,区财政收入达4.02亿元。1965年国营工业企业划归市税务局实行专业管理后,区的财政收入大幅下降,当年区财政收入仅0.27亿元,比1964年减少93.28%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,财政收入逐年上升。1992年,区财政收入达3.52亿元,比1965年增加12倍,比1980年1.16亿元增加2倍。1950~1992年,区财政总支出为12.05亿元。其中文教、卫生、科学事业费支出7.22亿元,占财政总支出59.91%。区财政支出经费的来源主要由市拨款。1950~1992年,市财政拨款、市划给区固定收入、市核定区财政支出补助和体制分成收入等总计达12.21亿元,做到收支平衡,略有结余。

上海解放以来,长期执行国家统一的税制税法,1980年起逐步建立涉外税制,到1992年区实际征收的税种有26种。1950~1992年,区税收收入为52.45亿元。

金融业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体制,执行统一的信贷政策、会计制度和存贷利率。1949年7月,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在境内设立办事处、分理处,开展储蓄业务,加强资金管理,支持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发展。1952年,对私营金融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。按照市人民政府颁布的《典当业管理暂行办法》,典当归口银行领导,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,改为小额质押贷款营业所,境内共有6家。1967年11月此项业务中止。

1985年以来进行金融体制改革,人民银行区办事处改为工商银行区办事处,建设、交通、农业、中国银行等先后在区内建立支行;恢复并发展保险机构;并成立大通、新成、南西、铜仁、延安等5家城市信用社。1992年,有外资金融机构5家。

1992年底,全区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48.57亿元,贷款余额55.86亿元;外币存款1.40亿美元,外币贷款200万美元。

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部,于1984年代理发行新中国第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;1986年成立证券交易点,率先开办股票上市买卖。1992年,区内各证券机构达31家。

2011年全区税收总收入达到217.5亿元,比2006年底增长160.9%,年均增长21.1%;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亿元,比2006年底增长71.5%,年均增长11.4%;区级财政收入达到74.8亿元,比2006年底增长116.1%,年均增长16.7%。区级财政收入在中心城区中的排名由2006年底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。

2015年,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0亿元,可比增长9.2%;完成区级一般预算收入194亿元,同比增长12.5%。2015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.9亿元,同比增长20.5%。完成税收总收入520亿元,同比增长15%;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实现税收487.9亿元,占税收总额的比重93.8%。

201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49.72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8.7%。其中,第二产业增加值110.86亿元,下降0.7%;第三产业增加值1538.86亿元,增长9.5%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.3%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5.45万元。

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3.68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7.0%。其中,第二产业增加值99.97亿元,增长3.5%;第三产业增加值1603.71亿元,增长7.2%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4.1%。按当年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5.98万元,较上年提高了0.53万元。 

2019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298. 74 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 年增长 5.8%。 其中,第二产业增加值 71.71 亿元,下降 3.8%;第三 产业增加值 2226.80 亿元,增长 6.1%。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为 96. 9%。 按当年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 21. 73 万元,较上年提高了 1.35 万元。

至2019年末,静安区登记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 57634 户,注册资本 合计 5233.79 亿元。 其中,内资企业 4112 户,注册资本 2208.52 亿 元;私营企业 29025 户,注册资本 2395. 56 亿元;外商投资企业 3623 户,注册资本 625.62 亿元;个体工商户 20874 户,注册资本 4. 08 亿 元。

第一产业
静安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,第一产业无统计信息。

第二产业
工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7.03亿元,同比下降15.0%。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.87亿元,同比下降7.74%。全年上缴税收2.20亿元,同比下降44.89%,占全区税收总收入不足1%。

建筑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8.20亿元,同比增长6.9%。建筑业企业全年上缴税收1.65亿元,同比增长1.6%,占全区税收总收入比重为0.63%。

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0.56亿元,维修保养道路面积5.37万平方米。疏通下水道21.44万米。

全年区域内建成绿化总量3.26万平方米。其中:公共绿地1.46万平方米,专用绿地1.04万平方米,屋顶绿化0.77万平方米。2014年末,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为49.13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3.1%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1.27%,同比增长0.04个百分点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.66平方米。

全年共拆除各类房屋面积1.27万平方米,其中:单位用房0.50万平方米,居民住房0.77万平方米。动迁居民196户。

2017年,静安区第二产业增加值99.97亿元,增长3.5%。

第三产业
2017年,第三产业增加值1603.71亿元,增长7.2%。

商贸服务业
全年实现商贸服务业税收收入175.84亿元,比上年增长21.0%,占全区税收总收入25.6%,比上年提高3.2个百分点;其中:批发业实现税收收入129.66亿元,增长20.2%,占全区税收收入18.9%,比上年提高2.3个百分点。

专业服务业
全年实现专业服务业税收收入134.49亿元,比上年增长13.0%,占全区税收总收入19.6%,比上年提高1.3个百分点。其中:企业管理服务实现税收74.09亿元,增长14.2%;商务咨询服务实现税收60.40亿元,增长11.6%。

金融服务业
全年实现金融服务业税收收入88.00亿元,比上年下降26.4%,占全区总税收的12.8%,比上年下降5.6个百分点。其中:金融市场服务实现税收69.47亿元,下降27.9%。

文化创意服务业
全年实现文化创意服务业税收收入40.52亿元,比上年增长9.3%,占全区总税收的5.9%,比上年提高0.2个百分点。其中:广告传媒业实现税收13.05亿元,下降4.3%;科研创意服务业实现税收18.82亿元,增长19.4%。

信息服务业
全年实现信息服务业税收收入44.17亿元,比上年增长9.4%,占全区总税收的6.4%,比上年提高0.2个百分点。其中:软件和数据服务业实现税收22.82亿元,增长19.7%。

6   社会事业
卫生
至2017年末,全区共有各类医院39所,其中:三级医院9所,二级医院11所。全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0所。至年末,全区每千人医生数达6.26人;每千人床位数12.95张;每万人全科医生数3.7人。至年末,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达2670.88万人次,其中:门、急诊2662.10万人次。入院人数54.22万人,健康检查111.37万人次。

文化
气派非凡的华山路
至2017年末,全区共有各类文化设施212个,其中,电影院14个、剧场19个、社区文化中心13个、区图书馆2个、街道图书站14个。至年末,全区共有群众文化机构1个、文化市场经营机构149个、文物机构9个。艺术表演场馆33个,场馆总面积达13.7万平方米,全年艺术演出场次4903场,观众281万人次。

体育
至2017年末,全区有各类体育场地建筑面积63.41万平方米,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0.58平方米。10至年末,全区有各类社区健身设施705个,其中:社区健身苑649个,健身步道34个,社区公共运动场22个;社区健身器材5454件。

教育
至2016-2017学年末,全区共有中学55所,其中普通中学53所,职业高中2所;小学44所;幼儿园85所。至2016-2017学年末,全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3745人;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551人;小学在校学生34808人;幼儿园在校学生22631人;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360人。至2016-2017学年末,全区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100%;9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%;义务教育普及率100%;普通高校录取率达87.99%。

科技
2017年申请专利3066件,其中发明专利993件,实用新型1570件,外观设计503件;专利授权1858件,其中发明专利389件,实用新型1108件,外观设计361件。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6项。全年成交各类技术项目371项,成交金额9.88亿元。
 


7  交通环境
19世纪中叶,境域是河网密布的水乡,靠渡舟和人行小桥相通。清同治元年(1862年)开始,英国殖民主义者由东向西越界筑路,到20世纪30年代,境内已有道路50多条,道路网基本形成。


俯瞰静安寺
境内陆上客运以轿子、马车为市民早期代步工具。19世纪末,客货运主要靠人力车承担。机动车始于20世纪初。清光绪二十三年(1907年),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在赫德路(今常德路)成立,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开辟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。民国11年(1922年)8月,华商董杏生开办公利汽车公司,开辟上海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。上海解放前夕,始发或经过境内的有轨电车线路3条,无轨电车线路4条,公共汽车线路7条,都是官僚资本和外商企业。上海解放后,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,国营公交事业发展较快。1950~1966年,经区境的线路有18条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公交客运线路仅辟2条,还砍去1条线路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,公交事业发展较快。经区境的公交线路增加到49条,除常日线,又增辟了高峰线路和通宵线路;还有康华公共交通联营公司康华公交专线3条、振华出租汽车公司小公交汽车线路2条。区内全民、集体企业和个体户经营的大、中、小型出租客车有3781辆。
境内的货运汽车始于民国16年,至上海解放前夕,私人货运汽车有43家、82辆车,担负着大宗商品的运输任务。解放后,货运业发展较快。1992年底,区内637户工商企业,拥有货运汽车2122辆、5912.59车吨;还有起重安装、打包托运、国际货运代理等运输服务企业33户,有货运汽车33辆、210.1车吨;个体货运汽车73辆、68.2车吨。

境内有长约1.63公里的吴淞江(今苏州河)水域,系静安区与闸北区之界河。至民国18年,先后建立通济渡等5处渡口,对便利当时交通起到一定的作用。另有淮安路粪便、垃圾码头3座。

上海解放前,境内的邮政设备简易落后,电信网络稀少。至1949年9月,有邮电局3家,电话交换设备6700门。上海解放后,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邮电事业有较快发展。1992年有邮电支局、邮电所7家;电信服务处1家,报刊门市部3家;电话局2家。邮电业务初步实行自动化,电信功能比较齐全,国际长话可直拨世界各地。新建常熟路国际邮件营业处、泰兴路电报、电话营业处和38处长途电信代办点。全区装置程控交换设备6.5万门,公用电话站387个、话机834部,夜间应急电话服务网点150个。但是,邮电设施跟不上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。

静安区人均道路面积少,过境车辆多,造成交通拥挤,车速缓慢,机动车辆通过繁忙的交叉路口和行人稠密地段车速不超过15公里/小时,堵塞现象严重。客运高峰时,公交车辆内最大容量达11人/平方米。

全区现有属城市路网的道路64条,其中横向道路34条,纵向道路30条;城市道路总长度62.9公里,道路面积121.8万平方米。完成区内7万平方米人行道板全面更新。地铁M7号线静安寺站、500kV世博地下变电站开工建设,曹家渡110kV余姚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,昌平路排水系统管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启动,南京路、华山路架空线入地实施规划推进。

静安区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便捷,四通八达,形成铁路、高架、地铁、公交等交通网络,素有上海“陆上北大门”之称。拥有铁路上海火车站,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、沪太长途客运站等五个长途客运站,轨道交通1号线、2号线、3号线、4号线、7号线、8号线、12号线、13号线等多条地铁线路穿越本区。延安路高架、南北高架、内环线、中环线等高架道路贯通,城市航站楼、静安寺交通枢纽、中环共和新路交通枢纽等,为航空旅行、出行中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。

8   历史文化
方言
上海市静安区通行吴语,居民使用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话语支方言。


9   风景名胜

10   著名人物
蔡元培

 
蔡元培(1868-1940)中国教育家。字鹤卿,号民。浙江绍兴人。清光绪进士,翰林院编修。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。1902年与蒋观云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,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,宣传民主革命思想。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,被举为会长。次年参加同盟会,为上海分会会长。1907年赴德留学。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。1915年在法国与李石曾、吴玉章等倡办留法勤工俭学会。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,提倡“学术自由”,主张对新旧思想“兼容并包”,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。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被迫辞职。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,后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。九一八事变后,主张抗日,又于宋庆龄、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。著作编为《蔡元培全集》等。

厉麟似


厉麟似(1896-1970),近现代教育界代表人物,著名教育家、外交家、语言学家,中国电化教育奠基人、中欧教育文化交流先驱、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奠基人、联合国中国分部创办人、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,被誉为“中国的圣雄甘地”和“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”之一。厉麟似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德外交关系的主要推进者之一,也是中国国联外交的主要推动者之一。他国学功底深厚,并精通德、日、英、法等六国语言,引进并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的著作及影视作品,同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到了西方世界。
厉声教

厉声教


厉声教(1935-2017),杰出外交家、国际法学家、教育家。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了中缅、中印、中朝、中苏等边界谈判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等重大国际谈判,被公认为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权威专家,是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》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,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,为国家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,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点名肯定与两次接见。其研究成果曾受到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。
周旋

周璇


周璇(1918-1957)江苏常州人,原名苏瑛,童年被卖给周姓人家作养女,1937年因在《马路天使》中饰演卖唱歌女小红而蜚声影坛,八一三凇沪抗战后,参加话剧《保卫芦沟桥》的演出,后随上海剧艺社赴菲律宾宣传抗日救亡。1938年入上海国华影业公司,主演《孟姜女》、《天涯歌女》、《孟丽君》等十余部影片,1947年主演《忆江南》、《夜店》。后去香港主演《清宫秘史》。1950年回沪,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,参加拍摄《和平鸽》,因病未竟,后病逝于上海。

朱屺瞻


朱屺瞻(1892-1996)江苏太仓人,自幼喜绘画,早年入上海图画美术学院学习西洋画,后在该校任教。先后与王济元,潘玉良等创办“艺苑绘画研究所”,与徐悲鸿、汪亚尘等发起组织“默社画会”。抗日战争时期,谢绝社交活动,埋首于中西画研究,渐形成纵放豪气、苍郁雄浑之画风,建国后,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,华东师范大学,上海大学兼职教授。七十年代年变法,声誉大增。其作品构思精巧、用色大胆、笔墨淋漓、富于奇趣,有《朱屺瞻画选》、《癖斯居画谭》等,


郭乐
郭乐(1874-1956)广东香山(今中山)人,清光绪十六年(1890年)去澳大利亚谋生,二十三年办永安果栏,后淅致富。三十三年爱香港创办永安百货公司,任总监督。1913年筹建上海永安百货公司,1918年正式开业。1939年去美国,在纽约。旧金山设立永安分公司,上海永安公司由其弟郭顺主持,后在美国去世。

阮玲玉


阮玲玉(1910-1935),中国早期影星,原名阮凤根,学名阮玉英,广东香山(今中山)南朗左步关村人,1910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。新闸路上的沁园村9号,是一代红星阮玲玉故居。

孙景璐


孙景璐(1923-1989)上海人,生于北京,原名肇新,1938年参加唐槐秋的中国旅行剧团,来沪从事话剧活动,是年底入中华艺术剧社,在影片《孤独天堂》中饰演角色。1940年再度加入中国旅行剧团,主演《洪宣桥》、《复活》、《阿Q正传》、《日出》、《雷雨》、《原野》、《大雷雨》等剧,并拍摄《红杏出墙记》、《国色天香》等影片,1947年在香港演出《风雪夜归人》、《国魂》等影片。1951年回上海,1952年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,拍摄《方珍珠》、《山间铃响马来帮》、《乔老爷上轿》等影片,并经常参加话剧演出。1978年后参加《爱情啊,你姓什么》、《喜盈们》等影片拍摄。

胡蝶


胡蝶(1907-1989)女演员。原名胡瑞华。原籍广东鹤山,生于上海。幼年跟随在京奉铁路任总稽查的父亲迁居天津、营口、北京等地。1924年回上海,入上海中华电影学校第一期演员训练班,结业后参加无声片《战功》的拍摄。后相继在友联、天一等影片公司主演《秋扇怨》、《梁祝痛史》、《铁扇公主》等二十余部古装片。1928年入明星影片公司,曾主演《白云塔》、《火烧红莲寺》、《啼笑因缘》、《空谷兰》等影片。后主演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片《歌女红牡丹》,以及《狂流》、《脂粉市场》、《盐潮》等左翼影片。1933年在有声片《姊妹花》中兼饰一对性格迥异的孪生姐妹。1935年参加中国电影代表团出席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,并随团赴德、法、英、意等国电影界考察。八一三事变后去香港,主演《胭脂泪》、《绝代佳人》等影片。后至重庆居住。抗战胜利后复去香港,一度经商,并曾主演《某夫人》、《青春梦》、《明月几时圆》等影片。1967年息影,定居加拿大。


11   城市荣誉
2017年,静安区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(区)。

2017年,静安区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。

2018年度《中国国家旅游》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。

2018年12月,被民政部确认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。

2020年10月20日,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(县)名单。

 

          


沪ICP备15047743号-2

版权所有:上海觅你科技有限公司

电话:021-62973663 手机13601842323 QQ:1228366484

上班时间:上午8:30到下午5:30,周一到周五(非工作时间电话或QQ联系,手机:13601842323)

公司地址:上海市中山北路3751弄15号807室/光复西路1995弄15号807室(海鑫公寓内,华师大南,苏州河北)

版权所有,盗版必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