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杨浦首页 返回网站首页
 
杨浦概况 房产信息 商家商场 社区服务 学校教育 医疗卫生
           
政府部门 创业就业 观光旅游 体育锻炼 文艺娱乐 杨浦交友

 

杨浦区教育


教育事业
杨浦科教资源丰富,20世纪初,境内就出现了教会创办的大学。至20世纪30-40年代,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,区域内坐落着14所各类高等院校,其数量超过了上海市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,被誉为“上海学府中央区”。在这些学校中,有历史悠久、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复旦大学、同济大学,也有专业特色显著、为行业培养高级人才的上海财经大学、上海理工大学、上海海洋大学、上海电力大学、上海体育学院、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等校;也有军队所属的第二军医大学、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;有向社会开放的成人高等学校上海电视大学、上海市杨浦区业余大学,也有列入国家计划招生范围的民办学校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等。百年大学,科教资源,是杨浦实现“科教兴市”主战略的坚实基础,也是杨浦构建知识创新区的动力源泉。 [2]

区境最早的小学是清咸丰十一年(1861年)在引翔港镇创办的厚仁义学,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改为厚仁初级小学堂。最早的中学是光绪三十二年创办的上海浸会大学预科。

建国前,教育事业十分落后,学校少,设备简陋。据民国35年(1946年)统计,原杨树浦区文盲率达50.59%,学龄青少年儿童失学率达48.80%。建国初,杨树浦、榆林两区共有中学生3205人,小学生20251人,在园幼儿842人,共23694人,占总人口的6.46%。中小学教职工仅有1132人。

建国后,首先接管公立中小学,对私校加强管理,重点整顿。人民政府坚持“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,为工农服务”的方向,实行减免费和人民助学金制度,大力发展儿童晚班。1957年后,贯彻“两条腿走路”的办学方针,公办、民办并举,广泛调动了工厂、企业、社会团体及群众办学的积极性,中小学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大批干部和教师横遭批斗,备受迫害,校舍和设备毁坏,教育事业损失惨重。

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,特别是1978年以来,教育事业重新得到发展。1990年,全区有中学53所,学生35021人(包括职业班1200人),教职工7223人;小学106所,学生78204人,教职工5359人;幼儿园298所,幼儿40216人,教职工5203人。在校中小学生、幼儿共153441人,占总人口13.65%,比建国初增加5.48倍。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共17785人,比建国初增加14.71倍。

由于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,加强基础,狠抓薄弱环节,开展教学科研,优化课堂教学,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。1989年9月,国家教委授予“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”的称号;小学毕业生合格率连续稳定在99%以上,优秀率达88%左右;初中毕业生合格率自1984年的56.65%上升到1990年的98.38%;高中毕业生录取率自1985年的47.68%上升到1990年的75.54%。处于全市先进行列。

成人教育最早创办的是民国2年(1913年)的通俗学校和民国5年的恒丰纱厂职工补习学校。中国共产党诞生后,有民国13年的杨树浦平民学校与民国14年的思恩义务学校等,均有中共地下党团活动。

建国后,成人教育发展迅速。1954年,初等教育计有市立工技、产业区校、厂校共57所。至1960年3月,共扫除文盲45763人。1981年,全区已有中等业余学校39所,学员达22486人。1988~1990年,区属职工76734人参加岗位培训,占职工总数的88.8%。成人高等教育也有很大发展,1990年境内有成人高校220所。

建国后,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迅速发展,1990年,共有中等专业学校15所,职业学校4所,中等技术学校64所。

境内最早的大学是上海浸会大学,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光绪三十三年自四川路迁至区内军工路,民国3年定名沪江大学。迄解放时,境内共有高等学校9所,通过1952年院系调整后,存有4所,后又陆续新建、迁入11所。1990年,境内共有全日制高等学校15所,占全市近1/3。

杨浦知识创新区在空间上覆盖区域全境,以“三区联动”为发展的指导方针进行合作、互动。“大学的城市、城市的大学”——根据区域内高校的分布状况,高校校区规划为西区、东区和北区三个区域,西区规划以复旦大学、同济大学、财经大学等为核心;东区规划以上海理工大学、上海海洋大学为核心;北区规划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、上海体育学院为核心。另外复旦附中、交大附中、控江中学、杨浦高级中学、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、上海理工大学附中、市东中学、中原中学等上海市名牌高中也云集杨浦。因而杨浦被称为上海的“学术区”,在教育质量方面具有相当优势。
 

 


文化事业


杨浦区图书馆(旧上海市图书馆)
建国前,区境的文化设施十分落后,直至民国16年(1927年),只有一家座位200只木板坐椅的天一楼戏院。当时境内工业发展迅速,产业工人工作艰苦,时间长达12小时,且食不果腹,难以享受文娱生活。从本世纪20年代起,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,团结工人,进行启蒙教育,结合开展识字和文化活动,有了以揭露国民党反共反人民实质的《四可恨》和反对日本侵略军的《切萝卜头》等歌谣。到1949年上海解放,区境内仅有设施简陋的电影院1家、戏院8家,座位4641只。
建国后,党和政府关怀人民群众文化生活。50年代初,区政府设文教股,境内先后建起杨浦区工人俱乐部、杨浦电影院、沪东工人文化宫、杨浦区文化宫、杨浦区图书馆等一批文化事业单位和街道文化站。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,生活安定,300人以上的工厂俱乐部相继建立了各种戏曲音舞团队。工厂群众文化蓬勃发展。
 

 


沪ICP备15047743号-2

版权所有:上海觅你科技有限公司

电话:021-62973663 手机13601842323 QQ:1228366484

上班时间:上午8:30到下午5:30,周一到周五(非工作时间电话或QQ联系,手机:13601842323)

公司地址:上海市中山北路3751弄15号807室/光复西路1995弄15号807室(海鑫公寓内,华师大南,苏州河北)

版权所有,盗版必究